Google Cloud Platform 使用札記

由於是個人部落格,也不打算寫什麼 step-by-step 圖文教學指南,只是約略留一下使用的一些記錄。

開始當然是要先申請帳號開通,首先前往 Google Cloud Platform(簡稱 GCP,下同)官網,點按 TRY IT FREE 按鈕(須先登入欲使用的 Google 帳號或直接建立一個)。接下來就是填寫必要的個人及付款方式的信用卡相關資料。開通成功後也會在 Email 信箱收到一封確認函。

Image 1. GCP Try It Free 註冊頁面
Image 2. 開始頁面,爽快的給你 300 美元的試用額度。

GCP 是以專案管理的方式管理資源,因此,流程依序是首先建立一個新專案,接著開始新建執行個體(instance)。由於 GCP 在台灣彰化有自建機房,因此,在區域選擇上我是選擇東亞,分別有 asia-east-ac 三區。至於機器類型則是使用預設的標準型(1 vCPU 及 3.75 GB RAM)。

Image 3. 開始創建一個 VM 執行個體(instance)

作業系統因目前工作上 Server 用的較多的是 CentOS,所以我是選擇了 CentOS 7.2。這邊 GCP 提供的選擇也不算少,免費的有:Debian、CentOS、CoreOS、SUSE、Ubuntu LTS;須額外付費的則有:RHEL、SUSE Enterprise 以及 Windows Server。比較讓我訝異的是竟然沒有 FreeBSD,但在計費的試算網頁卻有列出 FreeBSD?這倒有點可惜了,我是蠻想回頭再用用 FreeBSD,畢竟也好幾年沒再摸過 FreeBSD 了(記得最後架設主機的版本是 6 還 7 吧?)。

Image 4. GCP 提供的 OS 選擇不算少,免費的有:Debian、CentOS、CoreOS、SUSE、Ubuntu LTS…等

磁碟仍是維持 10 GB 的 SSD 預設選項,防火牆由於是要自架 Wordpress 網站,所以同時勾選了允許 HTTP 及 HTTPS 流量。另外,在網路選項則同時也預約一個新的靜態(固定) IP 位址,以便稍後可以在 DNS 上設定網域名稱對應記錄。

選擇完成後,左邊系統會顯示自動計算出的對應預估費用,像是預設的差不多就是 29.81 美金月費,這應該是不含網路頻寬費,稍早在查看 GCP 的價格說明時,就感覺有點複雜:一來網路頻寬的實際用量本就不好估,二來 GCP 的規則似乎也區分得很細,竟然依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網路頻寬計價。這部份可能得等一個月後,再來察看實際的扣款額度後反推算回去。

Image 5. 系統會顯示自動計算出的對應預估費用

沒什麼問題,就開始建立新的執行個體,時間倒是真的非常迅速,約莫是一、二分鐘左右就完成了。

執行個體建立完成後,當然要遠端 SSH 登入進去管理及進行後續的建置(系統調校、安裝 LAMP 等)。比較特別的是,由於 GCP 不允許 SSH 使用密碼的方式登入,必須使用 key-pair。雖然 GCP 另行提供幾種方式:在瀏覽器中使用 java applet 的方式開啟 SSH 登入視窗或使用 SDK 的 gcloud 指令。不過,我本就習慣一般的 SSH 登入及 terminal 作業方式,所以只好再多花點步驟了。另外,GCP 也提供了非常詳細的說明及教學指引可參考操作。

CentOS(RHEL)7 似乎有蠻大幅度的更動,一些之前的指令及系統設定都有所不同,像是 init.d 下傳統的 init script 就被 systemctl 取代了。iptables 似乎也換成 firewall-cmd。這大概之後要再花點時間了解熟悉一下…

另外,也發現系統預設並未切出 swap 的分區,用 top 觀察可以發現並沒有啟用 swap。雖說也可用自行建立 swap file 的方式增加 swap memory。但目前只是個小 blog ,3.75 GB RAM 絕對綽綽有餘,也就暫先不做任何更動。不過,用過的 MS Azure 就有提供一個暫存的 resource mount point,並可在提供的 Linux Agent 設定檔中設定啟用 swap 大小及功能。這點倒是要再找一下 GCP 的文件資料研究看看。

Image 6. 用 top 觀察可以發現並沒有啟用 swap

◆ Feature Image from Unsplash by Carlos Muza